在注塑模具设计领域,收缩率的变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,它直接影响着塑件的质量和精度。那么,在注塑模具设计时,究竟该如何有效应对收缩率的变化呢?下面东莞市宜泽模具有限公司小编将为大家详细阐述,一起来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吧!
精准设定初始收缩率
在注塑模具设计的初始阶段,工程师通常会依据各种塑料的收缩范围、塑件壁厚、形状,以及进料口形式尺寸及分布情况,凭借丰富的经验来确定塑件各部位的收缩率,进而计算型腔尺寸。然而,对于高精度塑件或者难以精准掌握收缩率的情况,就需要采用更为细致和灵活的方法。
应对收缩率变化的五大方法
外小内大留余地
对于塑件的外径,工程师会选取较小的收缩率;而对于内径,则采用较大的收缩率。这样做的好处在于,能够为试模后的修正工作预留充足的空间。因为在实际注塑过程中,塑件的实际收缩情况可能与预期有所偏差,通过这种外小内大的设置方式,可以在后续修正时更加灵活地调整尺寸,确保塑件的精度。
试模确定成型参数
试模是注塑模具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。通过试模,工程师能够确定浇注系统的形式、尺寸以及成型条件。不同的浇注系统形式和尺寸会对塑料的流动和填充产生影响,进而影响塑件的收缩率。而成型条件,如温度、压力、注射速度等,也会直接作用于塑料的成型过程,导致收缩率的变化。因此,试模是获取实际收缩数据、优化成型参数的关键步骤。
后处理明确尺寸变化
对于那些需要经过后处理的塑件,在其脱模24小时以后进行测量(这是必须注意的时间节点,过早测量可能会导致尺寸不准确),以确定后处理过程中的尺寸变化情况。后处理,如退火、调湿等,会改变塑件内部的应力状态和分子结构,从而影响其尺寸稳定性。通过准确测量后处理前后的尺寸变化,可以为后续的模具修正提供有力的依据。
按实际收缩修正模具
根据实际测量得到的收缩情况,对注塑模具进行修正。这是确保塑件尺寸精度的核心环节。工程师会根据塑件各部位的实际收缩量与预期收缩量的差异,对模具的型腔尺寸进行相应的调整。修正过程需要严谨细致,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塑件尺寸不合格。
再试模微调工艺条件
在再次试模时,可以适当地改变成型的工艺条件,如微调温度、压力、注射速度等,稍微修正收缩值以满足塑件的要求。这是因为即使经过模具修正,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,塑件的收缩率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。通过微调工艺条件,可以进一步优化塑件的成型过程,使其收缩率更加接近预期值。
东莞市宜泽模具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,总部坐落于制造业之都东莞,交通物流极为便捷。作为一家多年深耕于精密模具设计制造及精密注塑制品生产的企业,公司专注于汽车连接器、医疗产品注塑、无尘注塑、PFA定制注塑等产品的设计、精密模具制造、注塑成型与组装以及售后服务等一整套解决方案。如果您有相关需求,欢迎来电咨询+86 13302615729(微信、Whatsapp同号)。我们凭借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,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。